<七.一 我身边的共产党员>节俭是一种美德————记莲花山供热公司共产党员郑宜江

发布时间:2014-07-15 10:40:00作者:济南热力

  郑宜江,中共党员。个子不高,很瘦的一个人。肤色本就不是很白。再经过一个夏天的暴晒,脸上便沉积了更多的黑色素,和实际年龄相比整个人显的极为沧桑。

  农村穷苦人家出身的孩子,从骨子里便透着质朴。一双典型的农村千层底的布鞋,因在开垦菜地时被划了一道,鞋面上裂开了一个三角形的大口子,却一直舍不得扔掉。身上的工作服已经不知道洗了多少遍,裤腿上膝盖的位置已经由黑色退色成为褐色。我们常对他说“你这鞋子和裤子都别穿了,都扔了吧”老郑却一本正经的说道“又不是不能穿,扔了怪可惜的”

  对自己小气对同事却很大方。今年郑宜江在山下的一个角落,开了一块菜地,中午饭后,别人都去休息了,他却利用这短暂的时间去整理菜园,无论天气有多么闷热他从不间断,他还自己掏钱购买了种子和秧苗种下。在他的辛苦劳作下,前些日子蔬菜获得了大丰收,他提着满满两大桶的菜给同事们一人分了一些,待同事们每人都拿完后,最后剩下一点他才自己带回家。

  农村出身的孩子深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所以郑宜江对吃的从来不讲究,在食堂吃饭时他从来都不挑剔,老郑经常说“和以前相比,现在的生活已经很好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郑宜江吃饭时盘子里的菜他都会吃的干干净净,有时盘子里剩下几粒米粒他也会仔细的用筷子夹起来放进嘴里。每当他看到别人的盘子里有剩饭时他还会劝道“农民收点儿粮食不容易,别浪费了”。

  郑宜江是个经历过穷苦艰难日子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今在“幸福”里无忧无虑中舒适中长大的人,是永远都不会理解1分钱、1粒米在那穷困潦倒的年代里的重要性。在他们成长的那个年代,每天早上上学时一碗清水泡馒头加一点酱油那就是无上的美味,和家里人年头吃到年尾的窝头咸菜相比,这也只是上学的人才能享受的待遇。一年四季只有一件洗来洗去洗的洗的发白,补来补去补丁摞补丁哥哥穿过的衣服,新衣服从来只有过年时才会舍得从箱子底拿出来穿。在没有暖气,空调,甚至连电都没有的年代,为了省钱,蜡烛舍不得点,一根粗粗的棉线,一个残损的破碗里装满煤油,一盏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冒着黑烟的油灯,满脸、满手、满脚的冻疮和紧握在手中的那杆残破的钢笔,两只鼻孔被熏的黑黑的这不单单只是郑宜江才有的记忆,所有的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这样的画面会永远的被定格在脑海里。现在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我们却丢失了一些本不该丢失的东西。

  对一些人来讲“节俭”是永远不会过期的一个词语,身为党员的郑宜江用他自己的行动为我们书写了一名党员应该具有的美德,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我们每一名党员更有责任将这一传统发扬光大下去。

常用服务